我的春节假期,过得非常舒服。全家人相聚,其乐融融,如果说有什么让人皱眉的事情,大概就是妈妈对爸爸的训斥,增加了新的内容。说起爸爸,妈妈就气不打一处来:「你爸这个人,越老越不像样。天天低着头只知道看手机,什么事也不做。」
爸妈的所有儿女都有回家,儿女儿媳下厨,春节这几天,其实不用爸爸做什么,最多是出门买菜,帮忙带孩子。妈妈就是看不惯:看看你爸,抱孩子也不会哄。每次孩子一哭,只会把手一摊,坐下来玩手机。
这时候,爸爸会梗着脖子争几句(让我干什么你就说话,什么也不说,我不看手机看你吗?)更多时候他都是悻悻听着,一切如故。
我劝妈妈别说我爸了,大过年你让他歇几天玩会儿手机怎么啦,不过私心里也会想:爸爸是有些沉迷了,都快赶上网吧少年。他每天都看些什么呢?回老家之前,网上就科普,父母手机里有哪些乱七八糟害人玩意儿,要给老人提提醒,等等。抱着一半是「保护」,一半是好奇的心态,我观察起爸爸每天都在看些啥。
爸爸虽说是农民,也读过几年书,读书写字没有大问题,用手机打字却抖抖索索。这样还没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,上网能看什么?其实没有秘密,一全在我的想象内。
爸爸看得最多的是微信。他常刷朋友圈,看家人在朋友圈发些什么(虽然我们都在家,他也爱看我们发的内容),此外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圈。爸爸两年前有微信,至今不到50个微信好友。大部分是亲戚和同村的熟人。
爸爸的世界里,没有陌生人社交这一回事。和陌生人聊天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。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陌生人身上?况且由于子女灌输,陌生人充满不可测的危险。偶尔有陌生人添加好友,爸爸也是毫不迟疑删掉。看看亲戚熟人的日常状态,看完朋友圈,再看群聊天,看人们的说话和小视频,就足够了。
如果说城市人的朋友圈是信息瀑布流,我爸爸的朋友圈只是平缓的小溪。每天刷几分钟就能看完,他再回看几遍,并不觉得腻。
知道这些后,我暗下心意:回北京之后,要克服在朋友圈静默的状态,没事多发一些。可以把父母分个组,吃饭炒菜,出门闲逛,都可以单独分一组给他们。既然工作上可以单独给领导同事分组,为什么不给父母分组,发他们爱看的东西呢?
爸爸喜欢玩微信,为了和孩子聊天,在朋友圈写评论,他学会了手机打字。像生活中一样,他在微信也不会和我开玩笑。过生日那天,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,评论各种嘻嘻哈哈小表情飞舞,唯有爸爸板板正正几个字:祝你生日快乐,工作顺利。书帖一般严肃,让人忍俊不禁。爸爸在群聊里和谁起头说话,还保持着短信时代「称谓+逗号+正文」的习惯,不直接@某人。或许他不会用吧,或许根本觉得不妥。
除了微信,爸爸还玩什么呢?大部分时间给了视频,尤其小视频。三五分钟的小玩意儿,连续刷几个,半个小时轻易就溜过去。对我而言,这真是一个杀时间的利器,平时碰也不敢碰。对爸爸而言,却是微信外最伟大的发明。
去年起,妈妈就到福州给弟弟带孩子。父亲成了老家偌大房子唯一的留守人。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吧,叫农村留守老人,或空巢老人——虽然他还照常工作,能照顾自己的起居,完全不承认自己已老,但是在儿女眼中,爸爸真是老了。白天时候,爸爸出门干活,与人社交。到晚上呢?除了和邻居老哥喝茶聊天到深夜,就是百无聊赖。
这时候,手机发挥了极大的消遣作用。爸爸喜欢看电影。从黑白战争电影到大场面的战争片,他都爱看;谍战片,公安剧、军旅电影,他都百看不厌。以前我还不满,觉得他老土得可以,时至今日,已完全理解。这些电影有他年轻时的趣味爱好和美好记忆。他现在一人留守家中,有大把时间,没事就把喜欢的东西拿出来把玩。
爸爸的日常还保持着工作状态,没有时间追剧,大部分时间看电影,最爱的是短视频。三五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视频,他看得津津有味。甚至不用动手搜索,因为视频网站会非常智能地给他推送感兴趣的内容。过去我对这类投喂式信息流深恶痛绝,看到爸爸和他同龄人乐在其中,也不想再多说什么。大概这就是我所面对的「互联网下沉」的普遍现象吧。
抖音、快手这样短视频在村镇里非常火,基本上人人都玩。吃个饭也拍,打个牌也拍,给孩子换尿布湿也拍,让人难以理解乐在何处。爸爸这类用户,他们对年轻态产品会有莫名其妙之感。他们反而喜欢西瓜、火山视频,觉得它们「正常」些(其实就是相对主流)。无论怎样,我对各种短视频产品都茫然无知,觉得他们都是一类。
春节让我见识了「互联网下沉」的威力。最下沉的是短视频,其次是今日头条。爸爸每天在看,从上面看全国性大新闻,以及本地新闻。相对而言,爸爸倒不那爱看微信公众号。他知道我在写文章,偶尔也会看到,然而他却没有关注我的号,这多少令人惆怅。
爸爸总是觉得:微信谁都在用,人人都能写,那还靠谱吗?还不如今日头条,每天都在推送新闻。爸爸过去是新闻联播的观众,现在是今日头条的用户。这类用户在中国非常多,他们构成今日头条的用户主体。他们在主流社交和舆论场是沉默的,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使用习惯,撑起头条系的庞大估值。
同样下沉的还有拼多多。拼多多在农村非常流行,堪比当年的淘宝。我在爸爸的手机看到了拼多多,问他平时买东西吗?爸爸说,他连手机支付都不会用,还怎么买?很长时间里,爸爸都只会抢红包,不会发红包。春节期间,我用了一晚上教父母两人发红包,用手机扫描二维码。爸爸终于学会了,还是摇摇头:这东西太不安全,我不爱用。
其实爸爸已经是手机支付的用户。他出去干零工,工头用微信给他结工资,一共结了几千块钱。爸爸让我帮他提现到银行卡,只留一百多块钱在微信。在爸爸那里,银行有着迷一般的可信赖感。不过,对于爸爸最终使用手机支付,我很有信心。虽然他不习惯,时代洪流在推着他走。
春节期间,我到村里小卖铺买东西,老板头也没抬就给了我微信二维码,一切都习以为常。在镇上逛街,一个看起来六七十岁的阿婆在卖气球,胸前也挂着二维码,让我大感惊诧。
爸爸说,往年的年底,到信用社取现金都要预约和排队,今年不用。村镇里对现金的需求,已大大减少。
爸爸的手机里还有什么?百度搜索、地图、滴滴、外卖等软件,这些软件也都有,只是他从来没用过。用得比较多的,是日历、记事本、计算器、手电筒等功能。对他而言,这些工具性软件可太重要了。
安卓系统有个缺点,就是一不小心会下载一堆东西。因此爸爸会经常清除桌面冒出的新软件。有一个软件他永远不会删除,并且一直放在首页。这就是天气预报。
点开爸爸手机里的天气预报,我看到他关注了三个地方:一个是他所住的老家,一个是妈妈、姐姐弟弟所在的福州,另外一个城市,就是我所在的北京。爸爸平时给我打电话,偶尔会说:过两天北京就要降温,你要多穿啊。想到这里,我喉咙哽咽。
作者:陈兴杰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