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以天安门为主线,全面而又有所侧重地记载了20世纪以来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天安门所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、重大庆典活动、重要群众集会,再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斗而谱写的盛世华章。
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,到新中国成立之前;从共和国开国大典,到国旗、国徽、国歌诞生;从英雄烈士保护法,到共和国烈士纪念日;从国庆日大阅兵,到抗战胜利日大阅兵,全书各个章节之间既有联系,又互相独立,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。书中辅以数百张珍贵的历史图片,是一部集历史性、政治性、知识性于一体的佳作。
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中所说的“匠人营国”的“国”,是指王城帝都。在明清时期,天安门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,既是皇城正门,也被称为“国门”。现在皇城的其他3座城门都已不复存在,唯有天安门保存完好,尤为珍贵。
雄伟壮美的天安门,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经典之作,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自明永乐十八年(公元1420年)建成以来,无论在封建王朝、中华民国,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,天安门始终都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和世界瞩目的焦点。
1840年6月,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,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军舰“皋华丽号”上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——《南京条约》。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。
1856年至1860年,英法资本主义列强为扩大在华权益,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,迫使清政府签订了《天津条约》《北京条约》,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。
1900年,当时的大英帝国、美利坚合众国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、德意志帝国、俄罗斯帝国、日本帝国、意大利帝国、奥匈帝国为巩固和扩大在华的殖民特权,组成联军进犯中国。攻陷北京后,天安门广场便成了八国联军驻军屯兵的场所,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,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。此后,无数仁人志士、革命先辈同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,苦苦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清王朝垮台。天安门昔日“金凤颁诏”“金殿传胪”的风采不再,无人问津的天安门呈现出一派落败景象。而天安门前狭长的“T”字形广场,却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爱国青年集会的场所。
在中国现代历史上,天安门广场上发生过多起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:1919年的“五四运动”,1925年的“五卅运动”,1926年的“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”,1935年的“一二?九”运动,1947年的“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”运动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英勇斗争与艰辛探索,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,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,推翻了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“三座大山”。在亿万中国儿女的欢呼声中,天安门送走黑暗、迎来曙光,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。
1949年10月1日,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,也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,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。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,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。新中国成立后,天安门作为共和国的心脏,成为了国徽图案的组成部分,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。
饱经600年沧桑的天安门,流逝的是岁月,留下的是记忆。
《天安门的共和国记忆》是一部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双重品格的文史类图书。本书用记述历史的方法,以天安门为主题,以独到的视角,对近代以来天安门所见证的重大事件、重要集会、盛大庆典以及不为人知的历史,全面而又有所侧重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,揭示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走向复兴的风雨历程,是一部集历史性、政治性、知识性、文献性为一体的书籍。全书章节之间既有联系,又相对独立,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是读者“从天安门上看中国”的一个窗口。本书不仅给人“以史鉴今”的启迪,也能使读者从中“温故知新”,进而更加热爱天安门,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