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来也怪,我写公众号或是发微博,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太想和读者互动的。不但不想读者来和我互动,看公众号文章或是浏览其他人微博,也不喜欢和作者互动。为什么?因为常常觉得反馈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信息。
如果非要留言,那就不如说两句好听的,更让人开心。但所谓好听的,不是说一味听各种好话,比如我就不想看到评论「三观好正」「果然还是有明白人的」之类的评论,让人特别尴尬,这样留言的人也显得特别傻。为何?可能我不过凑巧说出了你想说的话,但我的话真的有价值么?给你带来了信息增量了没有?让你引发思考了没有?
作为内容消费者,去跟一个内容创作者留言互动,如果只是简单的对创作者提出反驳:你错了。这种互动基本上是无效互动。没信息增量,也没什么建设性。如果对这样的行为上瘾,那么该适当反思一下。你很可能是别人眼里的「喷子」「网络巨魔」。
还有一类留言互动的内容属于「那又怎么说」(Whataboutism)类型,没法进行有建设性的交流。一个规律是,微博下面那用只写了几个字儿,并且带一个问号的,大概率都是垃圾信息,不值得互动。我说前门楼子,你说胯骨轴子。说不到一块儿去。
今天读到一篇关于在线交流的建议,原文是英文,粗略策略翻译了一下,供大家参考。如若觉得我翻得不太好,还可以去直接读原文。
在网上基于文本的互动中,进行细致入微和富有成效的对话并非不可能。
关于线上和线下的重要交流技能有些是重叠的,例如:
确保你对已准确的理解了他人的表达。
记住。没有人知道一切,包括你。
记住。你可以决定想和谁交流,你没必要和每个关注你的人都进行激烈对谈。
牢记与你交流的人也是一个真实的人(有时候也有例外,译者注)。
有些面对面可以用的技巧在网上就不适用。
注意别人的身体语言在线下交流的时候是有用的,但在网上没有人可以看到身体语言。
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你的想法在线下交流是有用的,但在网上没有人可以看到肢体语言。
做出或假装眼神接触可以是一种有用的方式,在人前表示尊重或注意。但在网上不起作用(在人前也不一定都有用,只是有时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用)。
注意声音的语调在面对面交流是有用的,但声音的语调在文本中没有同样的方式体现(不过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在网上表达语气)。
在人际交往中,衣服或物理空间有时可以表达出对话的上下文或背景信息。在网上,即使你贴了照片,也并非都行。
注意: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是很多人都非常依赖的技巧,但这些并非对人人都适用。例如,有时眼神接触会让人无法进行对话。
用于网上交流的技巧与线下交流有所不同,比如,
避免卷入与喷子和囗囗的耗费精力的争论。
弄清楚谁应该被屏蔽,谁不应该被屏蔽。
通过文本表达语气。
理解通过文字表达的语气。
猜测哪些对话欢迎你发表意见,哪些并不欢迎。
简而言之。在互联网上进行良好的对话是非常有可能的,但其中一些技巧与面对面交流有所不同。可能存在一个学习曲线,特别是在一开始 - 这有助于让我们牢记这一点:在互联网上进行良好的对话存在着可能性(费这么大劲,还有什么好交流的。译者注)。
提醒: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聊天的时候尤其会造成各种误解,值得年轻人注意。
评论